北京時間10月6日上午,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3屆執行理事會上,2022年(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公布,中國四川省通濟堰、江蘇省興化垛田、浙江省松陽松古灌區和江西省崇義上堡梯田等4個工程全部申報成功。至此,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達30項。
改造后的通濟堰總干渠 通濟堰始建于公元前141年,渠首位于成都市新津縣南河、西河、金馬河交匯處,是我國歷史上規模大運用時間長的活動壩,是重要的水利工程技術進步典范。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通濟堰自成一體運行,總結出了“冬閉春開,平梁分水”的治水原則,創造了“以簍易石”“砌石硬堰”“鐵壁筒”等工程技術,形成了“堰工局”“堰長制”等獨具特色的水利管理體制,體現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治水智慧,是人水和諧的典范工程。灌溉工程為古城眉州的社會安定、文化繁榮提供了有力的物資支撐。通濟堰灌區現在作為都江堰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承擔著向成都、眉山2市4縣(區)提供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灌溉面積52萬畝。
形態大小不一的垛田田塊 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是分布在江蘇省興化市湖蕩區的高地旱田灌排工程體系。唐代以來,興化先民為了應對水患災害所創建的垛田,擁有配套的圩堤、灌排渠道、水閘等復合灌排工程體系和獨特的灌溉方式的灌溉工程系統,沿用至今。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是體現了協調黃河、淮河、運河關系前提下國家洪水管理的意志,在灌溉與排水工程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獨特的代表性,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文化價值。至今仍在發揮灌溉排水、防洪抗旱排澇、生態農業、景觀旅游等多方面效益。
松古灌區 松古灌區位于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是特色鮮明的灌溉工程遺產“活態博物館”,是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典范。自漢代開始,先民因地治水,逐步建成以松陰溪主支流為水源,堰堤密布、圳渠交錯的灌溉網絡并逐步完善,至今仍在滋潤著松陰溪兩岸16.6萬畝良田。數百年來,松古灌區先民翔實記錄了“七三法”立項選址、“借地建圳”,采用“人字形”壩體結構等建設機制,以及“汴石分水”“定期輪灌”“圳田制”“堰董制、圳董制”“水權管理”等創造性的灌區管理機制,真實反映了當
美麗的上堡梯田 地官民的治水精神和治水智慧。 上堡梯田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西北部山區,面積約有5.1萬畝,主要分布在上堡、豐州、思順3個鄉(鎮)26個行政村。梯田垂直落差近千米,被稱為“世界zui大客家梯田”。據文獻記載,上堡梯田開發歷史zui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興起于秦漢時期,成熟于宋元時期,完善于明清時期,距今至少2200年歷史。上堡梯田,梯山為田,因山成形、因水而興,屬于陡坡梯田。它不僅包含了完善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統,還包含了良好的上堡梯田生態保護系統。上堡梯田灌溉工程以zui簡易的工程設施、zui少的維養管護、可持續的工程管理,實現了有效的自流灌溉,有力推動了當地的土地墾殖和農業生產,不斷提升了糧食產量,目前上堡梯田糧食平均畝產已達 1000余斤。同時,積淀的厚重生態理念和建造管護經驗,為現代坡耕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提供了積極寶貴的借鑒。至今留存大量的遺址遺存,是上堡梯田開墾及其灌溉工程修建的歷史痕跡和文化印記,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和考古價值。 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量已達到140項。中國灌溉工程特有的自然氣候條件,使灌溉成為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歷史上建設了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區域特色鮮明的灌溉工程,許多至今仍在發揮功能。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22年10月6日 |
|